华信国玉讲堂:聪明人(行家)买玉,为什么只认大师?
面对和田玉艺术品的收藏,最具备投资眼光的行家里手,关注的点往往在于——作品是否出自大师之手。那么在玉雕艺术领域,“大师”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大师的作品最具有收藏价值?
——华信讲堂
国家级大师参评起点极高,
评选标准极尽严苛!
2004 年,珠宝玉石界的权威机构——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宝协”)开始了首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的评定工作。这一称号,也就是今天玉雕收藏圈子里俗称的“国级玉雕大师”。
“中宝协”对“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的评选标准,是极其严苛的。根据《“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评定、管理实施办法》,参评者首先需要满足“连续从事玉、石雕刻专业工作十五年以上”的条件。这条看似不近人情的标准,却说明了一个玉雕界的常识——没有十年以上的基本功,不可能做出优秀的作品。
此外,参评者的作品还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多次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展览或行业评比中获奖”。之后,还要经历“推荐/自荐→申报→进入备选→考核→答辩→最终评定”等一系列严格而繁琐的流程,才有微乎其微的机会,获得殊荣。
庞大的玉石行业中,
玉雕大师仅占万分之一!
截至2017年,“中宝协”共组织了6届评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共百余位,他们代表了中国当代玉雕的最高水准。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孟庆东
而目前,我国包含原料开采、雕刻制作、拍卖零售等各环节在内的整个玉石行业从业人员,粗略估计数以百万计。所以说,国家级玉雕大师是真正意义上的“万里挑一”。
由于玉雕大师在艺术上的高要求,作品产量极少。他们的作品是所有玉石收藏品中最为稀缺的,自然也最具有收藏价值!
几十年如一日,
磨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玉雕技艺!
绝大多数玉雕大师,都是从少年时代就进入玉雕工作室,从搬玉料、切玉料这些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做起;然后逐渐接触简单的玉雕器型和纹饰。日复一日,十几年过去,磨秃的砣头(用来雕玉的砂轮钻头)越积越多,手指上的老茧越来越厚,雕刻出的作品也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大气!
但只凭多年的苦功,还不足以成为大师。反反复复的辛苦琢磨,只是基础,而在这基础之上,还需要有过人的悟性,有对于传统文化深入的理解,有对于现实生活深刻的体会,有对于自身不断的超越,才能够最终在作品中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特点,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水平!
传承自数千年的匠心,
凝结在每件作品中!
匠心,是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是卖油翁的“唯手熟尔”。说白了,是用一辈子时间,全身心去做好一件事的专注与纯粹。作为一位国家级的玉雕大师,传承的正是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这种工匠精神。
作为一名优秀的玉雕师,必须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玉雕大师是最沉得住气的极少数人。他们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如何创作一件好的作品之中。
虽然他们的作品在外人看来已经尽善尽美,但是对他们自己来说,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件。可以说,每一件玉雕大师的作品,都是中华五千年工匠精神的承载!
慧眼选择最好的玉料,
妙手施以最适合的工艺!
和田玉是一种珍惜的不可再生资源。最为稀缺的和田玉籽料,近些年已经面临枯竭,而山料、青海料、俄料等和田玉种类,虽然不及籽料稀缺,单其存量也极为有限。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张铁成
因此,大师在对待玉雕材料时,都有一颗“敬惜之心”,生怕选料或雕刻不合适,毁了材料。所以,大师的玉雕作品,往往在玉料选择上经过了深思熟虑,是玉料和雕工最适当、最完美的结合。
大师玉作,承载的是传统文化,
更是鲜活的时代精神!
经典的艺术作品,永远表现时代精神。无论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饕餮、魏晋时期的石窟造像,还是两宋时期的精美瓷器,莫不如此。而大师的玉雕作品,也往往与时代精神紧密相关。
在今天这样一个国泰民安、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玉雕大师们作为时代的见证人,也将时代精神很好地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可以说,今天的每一件大师级的玉雕作品,未来都将是这个伟大时代最为辉煌的印记。
“大师”两个字,是荣誉,更是责任。作为一位国家级的玉雕大师,肩负的责任是多方面的,对艺术水准,他们孜孜不倦、追求极致;对玉石材料,他们谨慎利用、小心敬惜;对学徒弟子,他们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对玉雕行业,他们心系时代、心怀家国。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才具有了多方面的价值。而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值得在玉雕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才值得一生典藏、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