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国玉讲堂:不了解这7点,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和田玉玩家
无论是历朝历代中的皇家贡品,还是现今的玉器收藏,和田玉的身影无处不在。所以对于和田玉的基本信息众人皆是耳熟能详,信手拈来。
你只知和田玉开发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但你未必知道它为什么叫“和田玉”,你或许还知道和田玉的韧性超过钢铁,但你未必明白它为何依旧被归为“软玉”……
诸如种种,本篇文章为广大和田玉爱好者、收藏者盘点了7个和田玉的冷门知识,仅供参考。
正式命名不过130年
其实和田玉开发利用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沟通中西文化的“丝绸之路”,其前身就是输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它比“丝绸之路”还要早4400多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而被称为“昆仑之玉”,直到清光绪九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公元 1883年),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雪山图
历代开采量近万吨
从夏、商、周开始,一直到清末,有文字记载的4000多年的历史里,和田玉的产量共计9968吨,平均年产量2.5吨。其中,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1900年间,共采和田玉3800吨,平均年产量2吨。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810年间,共采和田玉1215吨,平均年产量1.5吨。
在隋、唐、宋时期的699年间,共采和田玉1957吨,平均年产量2.8吨。
在元、明时期的438年间,共采和田玉 1496吨,平均年产量3.4吨。
在清朝295年间,共采和田玉1500吨,平均年产量5吨。
玉山子《大禹治水》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7年到1995年间,共采和田玉9459吨,接近古代4000多年全部开采量的总和。
和田玉属于非再生物质资源,由此可以想象,现在的和田玉是多么的稀少珍贵。
和田玉资源或枯竭
根据地质科学家的鉴定,中国和田玉储量为28万吨,理论上还可供开采160年左右,但是和田玉都是一次性加工且无法提纯和回收,并且在开采时稍不留意就会出现裂痕,其价值会大打折扣。
那么未来几十年内资源将面临枯竭,这也是造成和田玉作假以及和田玉价格年年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乾隆 多宝阁
最早的和田玉文物不在妇好墓
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和田玉文物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末至12世纪初),而事实上应该是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辽宁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出土的数十件玉器,这些玉器大多为和田玉,距今7000-8000年。
青玉大圭
玉兽面纹圭
世界各地的透闪石玉超过120处
和田玉属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岩 ,中国宝石学指出软玉摩氏硬度在6.0-6.5之间,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玉石都命名为和田玉,内含透闪石、角闪石、阳起石等多矿物集合体。
而世界上的透闪石玉矿床120多处,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所以,中国的和田玉就是如此独一无二!
和田玉的韧性超过钢铁
和田玉的韧性极高,它的抗压强度甚至超过钢铁,让人不敢置信。
故宫乾隆百福百寿对碗
经科学测试,中碳钢(主要用于制作重型机械的轴、齿轮以及机床主轴、钳工工具等)的抗压强度为1600公斤/平方厘米,而和田玉的抗压强度最高可达到6541公斤/平方厘米,这与和田玉的毡状结构有关。
和合薄胎玉壶 局部
但即便这样,藏友们也还是应该好好爱惜手上的玉藏品,正所谓君子爱玉,惜之有道。
和田玉如何被归为“软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抢夺的圆明园的和田玉被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当做研究的标本,经过与翡翠的对比检验后,由于两者在硬度上(6-6.5、6.5-7)的细微差异,1863年和田玉便被归类为“软玉”,翡翠为“硬玉”。
前苏联地球化学家基尔斯曼曾称软玉为中国玉